"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!"1951年,澳门街头,一位衣衫褴褛的妇
发布日期:2024-09-02 11:35    点击次数:100

"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!"1951年,澳门街头,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带着瘦弱的孩子蹲坐在路边。她手中举着一块木牌,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这几个字。为何抗日英雄的遗孀会沦落到街头呢?

这位妇女就是叶亚华,曾经风光无限的抗日英雄王铭章将军的遗孀。

谁能想到,十三年前,她还是四川大学的高材生,嫁给了威名赫赫的川军将领王铭章。

而今,她却沦落到街头乞讨的地步。这戏剧性的人生转折,不禁让人唏嘘不已。

叶亚华的遭遇,要从1938年的滕县保卫战说起。

1938年3月,日军大举进攻徐州。

作为徐州外围重要屏障的滕县,成为了日军必取之地。

担任滕县守军指挥官的,正是王铭章将军。

当时的川军在国民党军队里可谓是名声狼藉。

他们装备简陋,战斗力低下,甚至连像样的机枪都没有几挺。

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精锐,几乎所有人都认为,滕县守不了多久。

但是,王铭章和他的川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,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。

他们以大刀对抗机枪,用手榴弹对抗坦克,硬是将日军挡在城外整整三天。

在最后一天的激战中,王铭章亲自登上城墙指挥作战。

他明知必死,却依然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。

最终,他中弹身亡,与三千将士一同长眠于滕县城下。

王铭章的牺牲,为后来的台儿庄大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。

他用生命诠释了"抗战到底,始终不渝"的誓言,也为川军正了名。

当时怀有身孕的叶亚华,收到丈夫阵亡的消息后,悲痛欲绝。

但她没有时间沉浸在悲伤中,因为她还要完成丈夫的遗愿。

王铭章生前曾表示,要将积蓄用于家乡教育事业。

叶亚华遵照丈夫的意愿,将政府发放的1.2万元抚恤金和40余亩田地全部捐出,创办了铭章中学。

她自己则过着清贫的生活,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。

然而,1949年后,由于种种原因,叶亚华的处境日益艰难。

她不仅失去了生活来源,还背负上了各种不白之冤。

最终,她带着年幼的儿子离开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,辗转来到了澳门。

在异乡,没有亲朋好友,没有工作,没有积蓄,叶亚华很快就陷入了绝境。

为了生存,她不得不在街头乞讨。那块写有丈夫名字的木牌,成了她最后的倚仗。

叶亚华的遭遇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。

消息传到台湾后,蒋介石迅速做出反应。

他派出专人,将这位抗日英雄的遗孀和她的孩子从澳门接到台湾,安排他们定居。

在台湾,叶亚华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。

她在学校担任教职,抚养儿子长大成人。

但是,她心中始终有一个未了的心愿——能够回到丈夫的墓前,祭奠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。

直到2005年,已经95岁高龄的叶亚华终于如愿以偿。

她和儿子一起回到了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家乡成都。

站在丈夫的墓前,叶亚华泪流满面。

她轻抚墓碑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回到了与丈夫并肩奋斗的岁月。

2009年,为纪念滕县保卫战71周年,叶亚华的子孙代表她向博物馆捐赠了7块珍贵的题词匾额。

其中3块是蒋介石的亲笔题词,上面写着"民族光荣"、"死重泰山"、"烈比睢阳"。

这些题词,不仅是对王铭章将军的褒奖,也是对叶亚华一生坚守的肯定。

如今,在四川新都,王铭章将军的铜像巍然矗立。

每年清明时节,众多市民自发前来祭奠这位抗日英雄。

而在铜像旁边,还有一座不起眼的小碑,上面刻着"抗日名将王铭章将军夫人叶亚华之墓"。



Powered by 天顺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